首页>学校动态>仿说特别好,但就是不主动交流

仿说特别好,但就是不主动交流

来源:湖州康语儿童语言康复中心时间:2022/12/1 17:52:10

  “老师,我孩子上好几周言语课了,仿说是出来了,可是一直没有主动性语言,怎么办?”

  “老师,我孩子干预几个月了,行为什么的都还好,就是不张嘴,是不是嘴和嗓子有问题啊?”

  “老师,我孩子就喜欢看宝宝巴士,他也常常跟着模仿,我是不是应该好好利用电子产品帮孩子发展语言?”

  “老师... ...”

  相信每个家长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瓶颈期:孩子进步太少!

  这样的情况总会让家长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不得不一边纠结要不要停下,一边又不甘心的尝试。

  上周,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到来之际,我们用一场直播,现场解答了家长们的一些疑惑。

  在言语与语言方面,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些家长们呼声比较高的问题,同样请到言语治疗师李丽芳老师做了详细解答。

  Q1:孩子太小听不懂大人的话,是不是等到听得懂再和他讲?

  Q2:孩子只有仿说,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主动交流?

  Q3:孩子干预几个月不开口,是不是口面部肌出了问题?

  Q4:孩子一看电视就跟着说,多看节目能帮助孩子发展语言吗?

  Q5:孩子口齿不清楚,是不是因为舌系带过短造成的?

  Q1

  孩子听不懂大人的话,

  那还有必要跟他一直讲话吗?

  这其实是家长们比较常见的一个误区: 觉得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话,就不必和孩子说了,等到孩子大一点,可以学说话的时候,再多和孩子说。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就算孩子听不懂,也要和孩子多讲话。

  但是,和孩子讲什么,这是有一定技巧的。

  首先是要先去医院进行听力的检查,排除听力障碍导致的一些影响。如果孩子听力没问题,即便孩子听不懂,我们还是要去跟孩子讲,因为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语言环境。

  但是,讲什么、如何讲,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去调整。所以要去分析孩子是听不懂所有的话,还是能听懂个别简单的,然后我们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调整我们讲话的内容。

  如果孩子是什么都听不懂,那么我们给孩子讲的语言一定是较较较简单的。同时,也要用较简单的语言去跟孩子进行一些互动。

  例如:

  我们给孩子一辆小汽车,那么我们就只要说“车”这个简单的词,当孩子听到这个简单的音之后,能够将这个音和他面前的车联系起来。

  而不要给孩子说“宝宝看车”、“这里有一辆汽车”、“这是一辆红色的汽车”... ...其实这么长的一个句子,已经越严重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

  而且因为这个句子太长,孩子可能还是一个音都没有接收到,这其实就相当于废话了。

  如果孩子的能力能听懂部分词,那我们给孩子输入的词,就应该在孩子目前的能力上增加一些词。

  还是上面那个车的例子,如果孩子能听懂“车”这个词,那么我们给孩子汽车这个词时,就可以说“红色的汽车”,这样就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又告诉了他一些新的词的成份,比如说形容词。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我们输入给孩子的语言也要随着变化。这里一定要记住,一定是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去跟孩子讲话,给他语言的输入,不要让我们说的话变成“废话”,多说适合孩子能力的话,才对孩子语言发展有益。

  Q2

  孩子只有仿说,

  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主动交流?

  我们都希望孩子上了言语课以后,就能跟自己主动交流,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孩子长时间停留在仿说阶段,家长在家里的引导常常不能成功,总是以孩子的大哭或者闹脾气收尾,如何引导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就成了家长们的难题。

  女宝两岁五个月,三个月前诊断为孤独症。目光对视差,无语言,听不懂指令。经过三个月机构训练,出现仿说,经常重复某个词,语言刻板。请问如何引导主动性交流语言?尝试过给他吃的之前让他说“要”或者“吃”,都未成功,不给他就抢或者哭。

  如果这个孩子经过训练之后出现了仿说,但其实我不知道他其他方面的能力怎么样,所以肯定也是需要去进行一些详细的评估的。

  但对于问题里面提到的,关于主动交流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语言较终的目的就是用来沟通交流,所以孩子能仿说并不代表他能应用。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的仿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应用,那么他仿说的这个音对他来说其实也意义不大,所以一定要将孩子能仿说的音应用出来,应用的前提是孩子能够理解他仿说的这些音的意思。

  对于语言的应用,就包括让他主动去命名物品提要求对话等等,我在题目中看到你们有说之前尝试过,在他吃之前说要或者吃,没有成功他就会去抢或者哭。所以我想问一下就是他抢或者哭了之后,你们就直接给他了吗?

  如果因为他抢或者哭就给了他,那肯定是不行了。这样孩子再下一次就会继续抢或者哭,而不是去说,因为他知道抢或者哭他能得到。

  如果没有给,那么我们就要回到你们让他说的这个“要”或者“吃”这个词上来,我们前面说了将仿说转换到实际的应用的前提,是孩子对他仿说的这些音,能够明白它的意思。

  对于你们让孩子在吃前让他说,其实这是一种提要求。对于物品的提要求,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他去说相应的词,也就是如果孩子能说物品名并且知道意思。

  那么我们在应用时,会让孩子直接用具体的物品名称具体提要求,比如说孩子想吃饼干,那就让孩子去用饼干这个词来提要求,而不用“要”。

  因为它对于孩子来说,“拿”“要”这个词其实有点泛指。要吃饼干也是要,要葡萄也是要,假如下一次在孩子面前摆着饼干和葡萄,他说要,你就不知道他到底要的是什么了。

  当然如果孩子目前的口语很少,只有“要”这个词,也是可以让孩子用“要”来提要求。

  但是要注意这个时候,就只能给孩子一样他要的物品,同时在孩子的干预训练过程中,也一定要增加他对物品名称的一些仿说和命名,来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让孩子能有更多的一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对于从仿说转换成提要求孩子自己肯定是不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中间给予辅助。

  如果孩子能够去仿说,自己不会在提要求时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不给予孩子辅助,那孩子肯定,在他经过自己的尝试不成功之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说:哭闹抢。

  所以从仿说转换成让孩子提要求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去及时给予相应的辅助。可能在较开始让孩子在仿说下提要求,然后慢慢的转变成我们提示一个字,孩子能提要求在慢慢的变成,我们只需要提示一个音孩子能提要求,再慢慢的过渡到我们给予孩子一个口型,孩子能提要求。通过这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撤除辅助,较终让孩子能够独立的提要求。

  Q3

  孩子一直不开口,

  是不是口面部肌出了问题?

  孩子不会说话,很多家长的反应就是:孩子是不是嘴不会动?

  嘴会动,只是孩子开口说话的其中一个因素,还需要具备很多的前备技能,不能光只看孩子的嘴巴能不能动。口部肌肉的问题并不是造成孩子不能说的因素,它只会影响到孩子说话的清晰度。

  所以对于孩子不开口一定要找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进行全面的评估,去评估孩子的沟通动机、目光注视、互联注意能力、模仿能力等语前技能,以及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去找出孩子不开口的真正原因,然后再对症干预。

  Q4

  多看电视、手机上的节目,

  能帮助孩子发展语言吗?

  这个问题,可能会是大家普遍想要去问的一个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它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而我们儿童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在交流过程中习得的。

  所以对于电视、手机这种电子产品,它产生的其实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缺少较关键的互动过程。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家长没时间去带孩子,进行一些互动,就会让孩子坐在那里去看电视,玩手机。

  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可能会去背诵电视里面那些广告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当家人问他:你要吃什么?结果孩子说了一段广告词。

  孩子虽然能说,但是没有意义。

  所以对于关于看电视以及手机节目这个问题,美国儿科协会他们在2016年给出了一个较新建议:

  两岁以下的儿童是尽量不要去给他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对于2到5岁的儿童,每天看电子屏幕时间也不要超过一小时。

  当然在这个电子屏幕时间,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电子屏幕,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去看,一起去玩,这样能够与孩子共同去探讨一些关注的问题,帮助孩子把这个屏幕上看到的,和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给联系起来。

  Q5

  孩子口齿不清楚,

  是不是因为舌系带过短造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去看孩子错误的音是什么,孩子的这种口部器官及肌肉的运动能力会是什么样。

  对于舌系带来说,它其实影响的是舌头部分的一个运动,那也只涉及到一些舌尖的音,但也只是舌系带特别特别短的时候才会影响到这些,并不是所有的舌系带短都会影响这些音的发不好。

  我自己其实也有舌系带略短的情况,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我发音据一个口腔科的医生讲,他见过一例舌系带特别短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发音是很清楚的。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他并不会因为你把他的舌系带剪了,他就能够自动说出发音,特别标准的话,还是需要去进行一些语言的干预康复。所以对于口齿不清的孩子,一定要去找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进行评估,分析出孩子错误的音节错误的原因,千万不要随便带着孩子去剪舌系带。

  在开通这一专题以前,很多家长都对“言语治疗”这一“神秘”的课程有许多疑问与好奇。在这之中,家长问的较多的问题就是:

  “我无时无刻不在和孩子讲话,见缝插针!可孩子就是不和我说,这是为什么?”

  直到现在,仍然会有很多人都会把孩子不会说话归咎于家长和孩子交流太少,家长对孩子“冷漠”,孩子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对一个母亲来说,如果还有比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更具有破坏性的事情的话,那可能就是为这种痛苦承受指责了。”

  要想让孩子开口说话,其实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

  所以,家庭言语干预系列专题就从孩子学习语言之前的前备技能讲起,到如何让孩子开口、如何矫正孩子的发言,帮助家长更加细致地了解言语干预,让家长在家也能操练,以达到密集干预的目的。

  今天我们接着来与大家分享。

  1

  “发脾气是我拒绝的标志”

  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孩子不喜欢什么,因为总是伴随着激烈的反应。尖叫、哭闹、逃跑... ...这些情况家长们并不陌生。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孩子在表达拒绝。可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好,那么我们如何帮孩子建立一个拒绝的正确反应呢?

  对于那些无口语的孩子来说,我们希望他用动作表示拒绝。例如:摇头、摆手、推开面前的物品... ...等等。

  如何教孩子正确表达拒绝的动机呢?

  吃饭的时候,每次妈妈喂小祁青菜的时候,他都哇哇大哭,伸胳膊踢腿来表示自己不想吃。妈妈是这样训练小祁正确表达拒绝的。

  在某一次吃饭的时候,妈妈准备好了一盘青菜放在小祁看得到的地方。爸爸坐在小祁旁边,准备辅助。妈妈拿起青菜,说:“你要吃青菜吗?”一边把青菜递到小祁面前。

  此时爸爸在小祁还没来得及发脾气之前,马上用手辅助小祁做出推开的动作,同时输入语音:“不”。妈妈马上说:“原来你不想吃青菜啊。”并把青菜拿远。

  由于小祁的能力比较差,完全没有摇头,摆手等动作的出现,所以爸爸在这里采用了全肢体辅助,帮助小祁明白:只要推开,就可以不吃青菜。

  除了在吃饭的时候,妈妈也找了几个小祁不喜欢的物品,例如会叫的毛绒玩具狗、冰凉的易拉罐等等,在爸爸的帮助下练习拒绝,虽然是手势的练习,但是爸爸也会在旁边不停地做着语音的输入。

  随着小祁逐渐熟悉推开的动作,爸爸也慢慢撤除了自己的辅助,也加入一些摇头,摆手的动作。

  对于暂时无口语的孩子来说,不要急着让他用口语拒绝,先试着用手势进行拒绝。从孩子不喜欢的食物、玩具入手。

  当然,像小祁一样不吃青菜,是不行的呦~

  2

  “别拿我的小汽车!”

  一提到拒绝,就不得不提到孩子的另一个动机,就是反对和抗议,和拒绝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动机。拒绝表示孩子不想要某些物品,反对或抗议可以是对他人的某些行为表达不满。

  在幼儿园较常见的一个情景就是:

  两个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们会互相说:“别拿我的东西。”也会和老师争辩:“这是我的。”有些小朋友争抢不过,就会哇哇大哭。

  我们也希望暂时没有发展出口语的孩子能够学着正确表达自己的反对和抗议。例如,在喜欢的物品被别人抢夺时,能够护住自己的物品,对对方表达:“这是我的,不要动。”等等。

  除了口语上的表达,孩子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抗议。

  在训练孩子表达这方面的动机时,可以从孩子喜欢的物品入手。

  妈妈在训练小祁表达这方面的动机时,是这样做的:

  每天晚饭后,小祁都会吃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在小祁吃水果的时候,妈妈就会假装过去抢小祁手中的水果。按照以往小祁的反应,当水果真的被抢走,有时候他会作势要哭,有时候就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还是邀请爸爸加入训练,当妈妈想要抢走水果时,爸爸辅助小祁抱住水果不让妈妈抢,同时做语音输入:不要拿。这样孩子就表达了自己的反抗。

  妈妈马上说:“啊!你不想给妈妈呀,那好,妈妈不拿了。”多次以后,爸爸就慢慢撤除辅助。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可以多制造一些这样的情景。

  对于能力比较好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抱住了自己的物品不让拿,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语音的输入:“不要碰我的小汽车。”等等。

  无论是训练孩子哪方面动机的表达,都需要多开发一些强化物。无论是孩子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只有孩子有对物品或者食物的需求,才可能会去有表达的需要。

  孩子表达不满的时候会哭闹,是因为孩子知道哭闹可以帮助他达成一些目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替代这种行为。

  我们既要读懂孩子的心,又要读不懂。我们需要判断孩子在此时此刻的需求,在下一刻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以便在孩子爆发之前准确介入。我们也需要适时给孩子们制造一些“障碍”激发他表达需求的欲望。

上一页 下一页

推荐课程更多>

立即申请体验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湖州康语儿童语言康复中心

版权所有:培训指南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
  • 预约试听